媒体人
写作者

相亲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啊

晚上看了“看理想”的新节目:“圆桌派”里的一期,讲的是相亲的主题,三个文化界的老司机—窦文涛、马未都和梁文道,和一位年轻女作家—蒋方舟围坐一桌,讨论性、爱、婚姻,以及不同年代的人对于以结婚为目的安排或是参与相亲的经历,很有趣。

好奇去百度了一下“相亲”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的婚姻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指腹为婚-包办婚姻-门当户对-介绍婚姻(相亲)这几个阶段,古代“生在深闺人禾识”的女子家长会拖媒人寻觅合适人选,经媒人说合后,男方会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反过来,女方父亲如果看上某位男子,也可以主动提出到对方家里会一会面,无论是看亲,还是择婿,父母的意见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毕竟在中国,联姻,联的是两个家庭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方方面面是否匹配很重要。

自由恋爱的历史还不到100年,大概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推行开来的,加上西方思想观念的流入,对自由精神的倡导和向往,让越来越多的适龄男女敢于和家庭、道德以及当时的社会规范反抗,争取对自己婚姻更大的主导权。

但是好像到今天,这种反抗仍旧没有结束,究竟是要遵从自己的意愿,还是相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依然是一个争议度很高的话题。其中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很多人所谓的爱情和自由,不过是被性冲动驱使之后失去理智的表现,或者是以所谓“爱情”来表达对家庭和学校的反抗。第二,社会形态不变,即便遵从自己意愿和喜欢的人结婚了,如果双方家庭和社会背景差异太大迟早也会出问题。因为在中国,结婚仍旧不是两个人的事。

两性专家李银河在最近的一篇言论中说:在未来,离婚率会越来越高,而婚姻的存在将会不再成为一个人人生经历当中的必选题。理由是,现代社会给男女都提供了相当的竞争机会和职业空间,人们在经济、思想和人格方面趋向于越来越独立和自制的状态,对婚姻的依赖度和忍耐度都在降低。从外部因素来说,婚姻能够提供的物质、生活、忠诚度的保障也的确在降低。所以,如果不是遇到了能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匹配且互相滋养的伴侣,人们更愿意选择过快乐的独身生活。

 节目里,蒋方舟讲起自己的相亲史,奇葩程度让人啼笑皆非。有见过在不知情之下被相亲的法国帅哥,对方发觉情势不对之后,在第二次见面干脆带上了自己的同性恋人,在蒋方舟面前互相喂食秀恩爱;有经介绍人引荐,在网上搜索了蒋方舟资料的青年诗人,在拒绝见面之后还发微博@女方,说“有人给我介绍蒋方舟,遂搜索其资料,发现如此之丑,故据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恶意。清华毕业的文坛奇女尚且如此,平凡女子的惨烈程度也可想而知了。

作为一枚资深剩女,我的相亲精彩程度恐怕不在蒋老师之下,写出来也是一部故事集。相亲这件事神奇的地方在于,能让你最大程度的打开眼界,见识人类物种的丰富性,让你觉得你原来生活在一个如此有趣神奇的星球上。那些叔叔阿姨、父母的老战友老同事老领导的孩子,仿佛不知是从哪个星球哪个次元穿越而来做在你面前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好几次在我看到真人(因为他们相亲给过来的照片大概都是十年前拍的)就想扭头走人的时候,还是一咬牙留了下来。因为好奇心实在太强烈了。

有见过中科院的硕士,研究一个我从来没听过以至于现在已经记不起的领域,28岁就谢顶凸肚子,看得出他很诚恳、很害羞也很紧张,但好像除了诚恳也没别的了。

见过某私人银行行长的小叔子,脑满肠肥夸夸其谈,一上来倒是很痛快的交了家底,父母背景、职业状况、年收入,工作状态出差次数加班频率应酬尺度统统讲了一遍,期间貌似不经意地提到自己在北京的房产、车子型号、购于瑞士的手表品牌等等,并且认真地表示希望未来的老婆会做家务擅于烹饪,表示对于我低收入高强度的媒体工作的同情。之后,看着他殷切的目光,我只好说:我觉得你好棒好优秀,有合适的女朋友一定介绍给你昂!……

见过一路奋斗白手起家的凤凰男,痛说奋斗历史之后开始从头到脚打量我:我看你好像也不是很讲究牌子啊。女孩啊,还是要有几件压箱底的家当。咱们结婚以后(当时我跟他见面大概刚刚20分钟),别的不说,每年给你买个爱马仕的限量版还是可以的。我……。

见过搞艺术的男青年,见面全程我基本没说上三句话,讲完自己的事业理想之后表示遇见我是天赐的缘分,并且开始畅想未来几十年的美好生活。结果,回家路上大概连发10条微信追问:你到底对我什么感觉?你喜欢我吗?你不喜欢我吗?你是不是讨厌我?你到底怎么想的(才见第一面你想让我想些啥……)?喔,我知道了,你讨厌我,对我没感觉。那行,删了吧,以后不必再见面了……

…………

这些经历后来都变成了我笔下的素材,也算是没有白体验生活。但逐渐的就没有再参与此类活动了,因为开始意识到,把自己放在货架上,标明各项指标任人审视挑选,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自己的不尊重和轻视。也因为开始意识到,恋爱也好结婚也罢,最终决定你过得快乐与否的,还是你自己。

前几天看到衩姐(反裤衩阵地)在34岁生日时写下的《34岁与自我相处的27个原则》,里面有一条是这样说:真正的爱情——没有缠绕、不必意义,不需要在对方身上取得物质满足或精神依赖。喜欢一个人,只是喜欢他和你一样,生活自治、内心自洽,若还有趣,就更完美了。爱情是两个温暖灵魂无目的的相互陪伴,不要想太多。

基本上是最接近我认同的理想状态。最好的两性关系,是各自解决了自身问题的,两个从物质到人格都完整独立的人,仍旧愿意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陪伴,生儿育女,共同度过人生的一个阶段。(当然也有可能是接下来的所有阶段,但婚姻的寿命好像已经越来越短了。)

 

photo&text by YE


个人公众号:离岛OffshoreIsland


评论(2)
热度(5)

©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