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
写作者

2017年2月25日 | 日常即是修行

公众号停更的这段时间,其实做了很多事。见了许多有趣的人,也有一些微小的想法逐渐成形,像一粒种子,经过一个冬天,开始萌动。

世界仍旧在喧嚣地行进着,假期综合症过去,朋友圈里各个行业的大家又开始热火朝天地筹备、参与各种行业活动。每天在固定时间推送的新闻资讯还来不及打开就已经被新的消息掩埋,好像一切都是新的。

一场大雪过后,北京开始回暖。庄雅婷说,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对于这个城市都是有无限原谅的理由,且永远记吃不记打。无论雾霾如何地侵蚀着每个外来者,甚至生活在这里的本地人的意志,但凡第二天早晨拉开窗帘看到东四环的大蓝天,和熙攘奔劳的人们,顿时就斗志昂扬,忘了昨天那个咬牙跺脚要追求梦和远方的自己。

而自己在经历了将近半年的迷茫与动荡之后,慢慢沉淀下来,找到了大致的方向。也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和行业内外不同形态的企业和创业者、投资人发生有趣的接触。

朋友圈里的传统媒体人都在陷入一种焦虑之下的自说自话,杂志、电视、广播人,一边观望着热火朝天的新媒体创业大潮,一边探寻自己的转型道路。入行之初认识的那些同行,如今几乎没有人还在坚持。有一部分回归家庭成了全职太太,留在职场上的那些,要么投奔甲方做了品牌公关,要么出国读书变身策展人和艺术家,有的创业做了电商,也有坚持内容为王的去了网站和新媒体。铁打的设计圈流水的媒体人,生活方式和消费升级的概念不仅刺激着蠢蠢欲动的创投圈,也裹挟着与之息息相关的新闻、媒体产业野蛮生长,泥沙俱下。

先后和一直亏损但坚持理想的艺术机构、传统媒体人创立的新媒体平台、几个直男老炮创立的雄性气息浓厚的生活方式电商和一个家居类社区APP创始人接触过以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告别权威的时代。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扁平化。创业门槛降低了很多,人们的表达也变得自由,没有了平台的限制,所有人都在一个层面上进行表达和传播。没有背书,只能靠不掺水分的干货存活。

而检验所有企业、项目、模式、人才的标准只有一个——市场。

所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有些人的天堂,是另一些人的地狱。

对于媒体也是如此,当资源不再遥不可及、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好的作者就不需要借助某个平台就可以自己发声。而传统媒体因为盈利模式不再奏效,已经走入穷途末路,人心惶惶就更加无法做出有品质的内容。所以死亡是必然的。

节后整理书架,觉得自己读书太随性,不够系统。按类型重新归位之后,发现关于文学、电影、政治、历史、心理学、宗教、哲学、商业、艺术、设计都在其中,但是又都不够深入,紧迫感剧增。

新的一年还是要继续做喜欢的事情,看更多的书、电影和展览,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坚持写字,经营好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日常既是修行。


评论
热度(7)

©  | Powered by LOFTER